買了一張單程機票,隻身來到柏林求學,轉眼間已經是數年。 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,四周都是異國的臉孔,說的是另一種語言,承載是另一種文化,開始時難免充滿隔閡。人在異地,一切都要重新開始,事事親力親為,卻非事事如意,孤獨感還是少不免。 朋友常說,讀哲學的都是半個遊子身,鄉愁為何物,漸漸地說不出一個大概。 來柏林的人多,留下來的少。雖然是德國的首都,不過卻不是很「德國」。在街頭上走一走,會聽到五、六種的不同的語言。即使你學會德文,也不表示聽得懂別人在說甚麼。這天,我和德語老師Heike在亞歷山大廣場(Alexanderplatz)的咖啡室見面。我們用德語下單,侍應卻用英語回應。Heike說這個情況常發生在她身上,不是我們的德文說得不好。場面相當有趣。大概柏林人已經習慣在不同語言之間穿梭,見怪不怪了。說是多元文化,單從語言已可知。 這或者是柏林不是很「德國」的原因;柏林似是屬於世界,多於僅僅屬於德國其中一個城市。柏林也有自己的柏林語(Berlinerisch),跟一般的正規德文相去甚遠,文法規則似乎也不甚重要,聽得明白就好了。